实习实践

学院首页 > 教学管理

在香港求学的日子

发布时间:2006/10/08来源: 被阅览数:

——致所有关心我的师长和朋友
Fenny CAI
  光阴似剑,岁月如梭。一般讲这句话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年轻人大致不会有这样的感慨。不过,当我坐在丁丁车上从中环经过,看到中银大厦门口挂着欢庆国庆的彩色图画时,蓦然间发现九月即将成为历史,十月将近。回想在香港求学的这段日子,我不禁有了文章开头的感慨。时间真的过得很快,转眼间一个月就过去了,在港大求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了四分之一。这一个月来,发生很多事情,对于我以及其他一同前往港大就读的同伴来说,是一段珍贵而难忘的经历。
 
  香港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这点确实有渊源可以追溯。我的伯父一家人就定居在香港,小时候跟香港有过接触,但是那时候太小,对于10多年前的香港已经没有清晰的记忆了,只是隐约有个印象,香港人走路很快,还有就是和蔼的伯母每次回去汕头都会给我带很多漂亮的衣服,并且给我一个红色的利是封。关于伯父伯母一家人,稍后再叙述。最近的一次到香港是去年的事情。去年暑假,我有幸拿到了汕头大学法学院的法学奖学金(或者叫“花旗奖学金”),应李嘉诚基金会邀请在暑假的时候到香港实习。实习总共有24天,期间除了参观香港的律政部门,例如廉政公署ICAC,律政司,终审法院,高等法院等各级法院,香港证监会,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大律师工会、律师会等等机构以外,还在中环JSM律师行实习。另外,那是我们住在港大的学生宿舍太古楼,每天从东闸校门外乘坐巴士上班,来回于港岛与中环之间,因此对于港大附近以及中环一带的环境已经比较熟悉。鉴于由此经历,香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自己适应香港的生活,并且尽快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我还是有一定信心的。不过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毕竟我要在这里生活比去年更长的时间,我带着学习任务,有着用一年拿下硕士学位的目标,这远远比去年来实习要复杂得多。
 
找宿舍,找一个“家”
 
  既然是要在港大读一年书,住自然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等我们拿到港大的录取通知书以及交了一个学期的学费之后才开始申请宿舍。港大的学生宿舍中一般称为hall,其中有4座是对研究生开放的。不过申请的时间开始比较早,到7月份一般第一轮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的申请太迟了,充其量赶上第二轮的候补。在Anna以及Gavin等人的努力下,港大最贵的宿舍St. John’s college给我们发了offer,是一种每月3800港币,另外刷卡支付空调费用的宿舍。尽管这种宿舍每月要交3800港币房租,它也只是small room,如果是要big room的话,那要4300港币每月。我曾经上该宿舍的主页看看房间里面的大概情况,果然是够small的,除了放一张床,一个书桌,也就没有什么空间了。
 
  曾经在港大学生论坛上看到相关信息,说St. John’s是有钱人住的地方,那里住的一般是拿着单位的钱到港大读书的,要不就是拿了港大本身奖学金有港大学校直接安排住在里面的。看到这消息后,我就在想,象我们这种本身没有钱,要靠一部分奖学金以及一部分助学金贷款读书的人,似乎不应该住在里面。于是有了另外找宿舍的想法。
 
  找宿舍还是有一些曲折的。毕竟那时候很多学生跟我们一样,申请不到便宜一点的宿舍,又住不起太贵的St. John’s,只好相互奔告,在外求租。正好汕大也是有一位商学院的同学自费到港大就读经济(master of economics),他已经托人在学校附近找了房子,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倒是搭了便车,就跟他以及另外来自南京也是要读经济的同学成了室友,成了“一家人”。
 
  宿舍,我喜欢称其为“家”,一个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后感到累感到疲倦的时候回去休息的地方,一个可以通过我们室友共同经营共同维护的避风港。在这个家,我们有几个兄弟姐妹一起住,生活上相互帮助,学习上相互鼓励,一起顺利完成一年的学业。由于有了这样的想法,对于我在香港的“家”,我十分期待。而这种期待以及对它的想象在通过邮件跟同学的交流中慢慢变得有些概念,直到我到了香港,室友将我接到家里的时候终于清晰了。
 
  我们的家两房一厅,大概600尺,就在港岛西环西边街上,月租是5500港币,离港大校园大约7、8分钟的路程。听说之前是要6500港币每月的,但是由于我们是学生,并且告诉房东我们只有3个人住,所以砍价下来了。不过,这个也是有代价的,我们要交3个月房租的押金,到时候约满了房东才退给我们。我们合计着,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样的房子算是不错的了,而且5人分摊,加上水电费,大致每月每人1500港币可以解决问题。这比我们接受St. John’s的房间要便宜得多,所以我们住下来了。房子就在3楼,还算干净、安全,楼下就有好几家吃饭的地方,走5分钟就是西盘营市场,以及前往各个地方的公车站,生活还是比较方便的。房东留了很多柜子给我们,包括几个衣柜、橱柜、鞋柜,一个电脑桌、书架、电视柜以及睡床。洗手间里的设备也算齐全。有一点让我们觉得不好的就是没有厨具,只有一个煤气单炉,我们要自己装上煤气才能用。这打破了我们偶尔自己做饭吃的想法。事实证明,这点给我带来了一些不便。我不习惯早上总是吃面包,但是目前来看,到学校吃早餐比较少,通常都是在家里冲杯牛奶,吃上饼干或者面包就算了,一个月来,这样的早餐让我觉得难受。偶尔到学校饭堂喝粥,然而香港以及珠三角习惯将粥熬得稀烂,感觉那些营养都给熬掉了。基于生活需要的考虑,我正在计量着买一个电饭煲,有时候自己熬点汤或者粥,几个人一起在家里吃,那是件想想都觉得很美好的事情。还有一点不好就是没有洗衣机,我们也还没有去买,于是还是过着手洗衣服的日子。
 
  5个人住两房一厅里,自然是要分享房间的。我们有两个女孩子,住在比较大的房间了,还有一个很大的衣柜,另外加上电脑桌以及一个可以移动的架子,我暂时把它做成书桌,偶尔在家里写字就要用到它了,平时就放我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个小的房间现在是由一个人住,另外大客厅了住了两个人。有了安排以后,尽管家里空间不是很大,但是也算很有秩序,不会显得杂乱。
 
  既是家,当然有家人。家里共五人,四人来自汕大,分别是钟伟锋、吴家雄、朱镜杉和我。另外一个人是来自南京的陆九州。用九州的话讲,我们其他四人来自同一个大学,除了钟伟锋之外我们另外三人又读同班同专业,我们MCL班里有一位女同学又是钟伟锋的女朋友,所以我们简直就是一驮一驮的。不过这又何妨,大家相处愉快就好了。五个人各自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昵称。
 
  陆九州,昵称州州。来自南京,大学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懂得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例如马来语、印度语等,大学毕业之后在浙江一家钢铁公司上班,经常到处出差,后来觉得又想读书了,于是申请了港大经济学硕士课程,自费到港大读书。他大学阶段本来是没有读数学的,现在的经济课、金融课中有很多要运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对他来讲,学习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偶尔,他看书累了,从图书馆回家的时候会到7-11那里买两瓶啤酒或者可乐,回家以后通常打下电脑游戏,或者跟我和小杉聊天,放松下紧张的神经。
 
  钟伟锋,昵称小锋,我更乐意开玩笑似的说他是锋子。小锋学习方面真的很认真,这个在汕大的时候已经是很多人熟知的事情了。另外,他是06年汕大奖章的获得者,原来打算考北大的研究生,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跑到香港大学读经济来了。整个家里,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他带过来的书了,很多是一些复印本,然后再装订起来,中英文都有。我们都很佩服他,都好奇这家伙当时是怎么把这么多书带过来的。他每天晚上都很晚才从图书馆回来,甚至有一两个晚上告诉我们他有些书没看完不回家了,就在学校的student learning center过夜了。而每天早上,他又总是最早一个起床,就我到现在的经验,我早上起床的时候他都已经到学校。有时候我想,这才叫读书,认真读书。据说,他还打算读PhD,不过这是后话了。
  
  吴家雄,昵称小雄,原来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他倒是没有参加很多活动,于是显得低调不少。不过,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对于法律或者说学术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看法。他是以前班级里对学习比较执着的人之一,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小雄也是这次汕大法学院到港大就读的唯一的男生,期间还有过放弃的想法,不过终于还是坚持过来了。
 
  朱镜杉,昵称小杉。在汕大的时候,小杉表现很突出。辩论赛、04年的珠三角论坛、05年法学院的香港实习她都参加了,而且她还是学校第二届主持人大赛的冠军得主。小杉原来打算考华东政法大学的国际法研究生,可惜后来因为成绩关系没有去成。后来碰上学院支持我们申请港大读研的事,她赶上了,所以我们又一次成了同学,并且住在了一起。其实在去年的香港实习中,她和我就是住在一起的,而当时在来香港的第一天我们就一起闯中环,逛街市了。
 
  接着就是我啦,小杉在网上给我起了个名叫泽泽,我欣然接受了。在汕大,我一直有些忙碌,有时候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在忙些什么,总体说来是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青协活动、学术活动、学习以及兼职。忙碌中,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混出一点小成绩,想想也算是没有虚度大学的时光。后来,赶上申请港大读书,糊涂中就到了港大,成了这个家里的一个成员了。
 
  以上就是我们这个新家的成员了,就如同前面所说,我们里面本来就是相识在前的居多,作为后来加入者,州州也是一个很温和比较easygoing的人,我们相处愉快。白天大家各自上课学习,晚上回家以后一起听听音乐,聊聊天分享学习心得,周末到外面逛逛,其乐融融。
 
遇见熟人的欢愉
 
  这里所说的熟人并不包括伯父一家人,他们是亲人,将在后面记述。
 
  初来香港的时候,走在路上听到有人讲普通话便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尽管我是听得懂广东话甚至还懂得说的),更别说是遇到熟人了。而就在我来香港的第二天,一个大大的惊喜就是遇到了几个月前才到汕大讲课的David Sandborg 教授。David到汕大讲课的时候,我还两次到机场接机,做他的助手,跟师弟师妹上他的ADR课程。David教课的时候很认真,甚至有些严肃,课外却也是一位有趣的老头子。记得在汕大第二次去机场接他和Lorraine(到汕大讲课的另一位美国教授)的时候,他从机场走出来,招着手大声呼叫我的名字,就显得十分可爱了。
 
  那天我和两位同学到庄月明楼的美心餐厅用餐后,下到第二层楼梯时,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在隔壁的自动扶梯上出现,当我还有些呆愣的时候,David已经认出我并大声叫我了。David原来是在城市大学任教的,今年开始才在港大法律学院负责一个项目,而同时他也在汕大法学院任教。在我的观念中,他那时也许就在香港的某一个角落,但是没有想到竟然是在港大,还是在庄月明遇见了我么。那时候真的有一种感觉,这个世界真奇妙,香港真小。不仅是我感到意外,David显然也是。他是知道我要到港大读书的,不过肯定没有想会那么快碰见,以至于连续用了几个surprise,表情非常丰富。随后我们寒暄了一阵,他仔细询问了我住在哪里,感觉怎样,是否习惯等等问题。我告诉他,本来要给他写邮件,只是我还没有拿到学生证,上不了网。临走时,他嘱咐我等可以上网的时候记得给他写信。后来等我拿到学生证可以上网查邮件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给我发邮件了,告诉我他在香港的电话号码,询问我选修了什么课程,假如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邮件给他等等。David的热情让我感动,就想后来Reny邮件中说的那样,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遇见熟人的感觉真的很好。
 
  除了David外,在香港,我们还有一位Mona师姐。她是汕大2003届毕业生,是汕大法学院第一位申请港大法律学院LLM学位的师姐。去年我们来香港实习的时候,跟她有过一面之缘,后来陆续有邮件联系。目前师姐已经毕业,在香港工作。师姐得知我和小杉以及另外两位同学(小雄和丽芳)到港大读书,主动跟我们联系,邀请我们去她一个朋友家参加一个聚餐,认识一下她在香港的朋友以及内地来的朋友。师姐的几位朋友都很和善,我们聊得很好。饭后,大家还就基督教、佛教的一些相关东西进行了讨论,尽管我们几位汕大的同学都不信教,但是听他们讲述一些教堂的活动,倒也是十分有趣。这份来自汕大法学院校友的友谊,让我们在香港求学的日子多了一种被关怀的感觉。
 
  都说潮汕人很重乡情,出到外面,潮汕人有很强的凝聚力。以前主要在汕头生活,这点体会不是很深,不过在港大遇见了一位同是汕头来念PhD的师兄,还有一位念社会科学的同学后,大家偶尔说起潮汕话,感觉自是十分亲切。
 
  在外求学的日子毕竟没有在汕头那么舒服轻松,不过每每遇到一些熟人,总是觉得其实我们并不孤单,有很多人就在身边。长者对我们的鼓励与支持,同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很多原本陌生的人因为求学走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艰苦探索的求学——开始的痛苦
 
  在港大学习法律,真的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即使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心里准备,可刚刚上课两个星期,我就已经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了。
 
  普通法系(英美法)的法律课程真的不好学。上课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国内,课堂时间少,但是课下要准备的材料却多得惊人,上每一节课要准备的材料几乎有国内一年要上课的书那么厚;要命的是那些材料全部是英文,有时候有许多晦涩难懂的词汇以及几口气都读不完的长句子。有时候就算是每个单词都认识了,但是合在一个句子里面,又不懂其意思了。以我们现在的经验,大部分的材料都没有办法在课前完成阅读,课堂上老师讲一小时的东西我们要用两小时、三小时甚至更多的时候才能消化吸收。至于是否能够运用,从上tutorial课程来看,似乎还不理想。
 
  大家学习都很认真。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读书过,在汕大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活动、兼职占据了我大半的时间,加上休息娱乐,其实学习的时间还不到一半。但是,在港大,我开始每天背着厚厚的书到图书馆蹲点,跑学院信箱以及资料室拿课程材料,在图书馆中寻找案例,实在累的时候偶尔用笔记本上网聊天,过着不到十一点不回家的生活。有时候实在看书实在看到郁闷之极,便听听歌曲,或者到主图书馆借碟看。
 
  其实,看书不是一件累事,看不完、看不懂才是最累人最痛苦的。上课的时候,说句实在话,几乎可以捕捉到老师所说的每个单词了,但是连在一起,跟判例连在一起就难懂不懂了。所以当来自汕大的邮件让我们写一些学习的心得时,我当时心里只闪过两个字“痛苦”。如果说用几个表示味觉的词来形容在香港的日子,那么生活是“酸中带甜”,学习上绝对是“苦”的。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会好的,通过努力,总是会苦尽甘来。现在还是一个适应期,很多人都过得很辛苦,但是总是会好的。
 
澳门游
  
  正因为在港大学习紧张,我们几个MCL的同学决定在9月份的最后一天出去放松一下,于是有了澳门一日游。同行的有5人,来自安徽的林兰兰,四川的王文俊,深圳中院的法官助理曾瑾,然后就是小杉和我。早上从家里出来,到德辅道西明星海鲜酒家外的电车站坐丁丁车出发,到达信德中心港澳码头搭船。
 
  从香港到澳门单程船票是150港币。船刚刚开的时候,还可以看到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景色,十五分钟之后便什么也没有了,船在茫茫的大海中行驶。
 
  到达澳门后,我们的第一站是大三巴牌坊。当然,由于我们几个人并不认识道路,在公车司机的指引下下车,大三巴没有见到,倒是到了民政总署的大楼前。真好里面有一个画展,我们顺便参观了一下。从画展中出来,对面便是非常热闹的一个广场,中间有喷泉,后面还是迎接中秋的舞台,上面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塑料做成的古典人物,看模样大致是天上的仙女。至于广场的名字,至今我还没有弄清楚。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与邮政局正对着的一栋粉红色以及旁边另一栋鹅黄色建筑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进入里面,从一楼看来,大概是购物广场之类的建筑物。因为我们看到了“屈臣氏”的招牌高高地挂着。
 
  继续往广场延伸的方向走,有一条长巷引起大家的注意。那是一条很深的巷子,尽管外面就是热闹的广场,这条巷子却是非常安静。看着两边挂着的牌子,我们才知道这里是许多律师、大律师的办公地点。我心想这些律师的确很会选择地方,在这样闹中有静的地方工作是一件多愉快的事情。
 
  接着我们到了一个教堂前面。整个教堂是一栋鹅黄色的建筑,给人的感觉非常温暖柔和。进入里面,漂亮的装饰以及精致的摆饰让我们感叹不已。教堂正中间最上面是耶稣像,下面一点中间是是圣母玛利亚抱着耶稣的塑像,下面是中间是十字架以及一些其他的摆饰,稍微前边墙柱的两旁是两尊基督神像。另外,在教堂的两边拍着耶稣各个时间的经历的雕像,如耶稣受难日的塑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塑像等等。除了偶尔有相机的细微声音以及稍许闪光灯闪过外,在里面参观的游客都非常安静,似乎生怕一点声音就会破坏这份和谐的宁静。
 
  刚才说到我们的第一站是大三巴,然而还没有等我们到达大三巴的时候,大家已经饿得不行。好在我们身处得地方就是一条小食街,通解都是卖澳门小吃,包括牛肉干、杏仁饼、肉松、还有澳门猪扒包。除了文俊以外,我们四个女孩子都各自买了一个猪扒包,味道果然不错,分量也不少,本着留个肚子好继续吃得想法,包括我在内有三个女孩子都没有把包吃完。填饱肚子得同时,我们也终于在路标的指引下走到了大三巴。
 
  在走向大三巴的阶梯前,有一个挺有意思的雕像。一个身着旗袍的东方女子右手握着一朵莲花,递给对面一位西方男子。看着这个塑像,我们有了各种想象:莲花是澳门的象征,那个女人将象征着澳门的莲花送给西方男子,是将澳门推向世界的表现?或者向同学说的,好多年前,咱们中国人在战争中失败后就这样把澳门给了葡萄牙的?兴许那个塑像是有自己的意思的,不过我们没有时间看清楚了。
 
  眼前的大三巴牌坊跟在相片以及电视上看到的并无太大区别,只是由于就在眼前,感觉还是比较深刻的。十几米长的牌坊矗立在阶梯中间,仰望它,只觉得顶上的十字架直指蓝天。牌坊共有5层,底下两层同长同宽,各有三个孔,当然最下面的孔就是游客行走的门了。第三和第四层只在中间有一凹陷的地方,雕刻着一些人像,不知道是否基督教中的一些人物。牌坊的柱子都雕刻着图案,做工非常精细。
 
  大家在大三巴合影留念后,往右边曲折的小路上一直向上走便是大炮台了。那是以前战争时期的炮台,现在作为一个景点供游客参观。沿途,我们看到了古老的炮台围墙,中间是一些炮眼。现在大部分的大炮都已经没有了,残留的几个散布在斑驳的围墙上。相对完整的一部炮口背对着大三巴的方向,单独在一盘立着,守卫着澳门这个城市。
 
  参观完大三巴以及大炮台,我们的目的地是妈阁。澳门是一个靠海的城市,以前渔民出海的时候都要祭拜神灵,最普遍就是拜妈祖了。像福建、广东一些沿海城市都有这样的传统。澳门的妈阁与海相对,就像是母亲看着海,看着出海的孩子,并保佑着出海的渔民那样。传统的庙宇建筑,几十层阶梯上是一副石头门上,横幅是“妈祖阁”三个金色打字,两边分别是“德同化宇”以及“润泽生民”的对子。整个妈祖阁有几层,最前面供奉着妈祖的神像,接着上面还有还有其他与海有关的神像。我们走到最上面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太已”及“海觉”字样,底下有观音像背靠着石头。站在妈阁的最高处,极目眺望,海上的风景尽收眼底。
 
  澳门有六个主要的博物馆,妈阁的对面便是澳门海事博物馆,里面收藏着大量的航运模具、材料等,全面真实向游客显示澳门从一个小渔村到变成现在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的城市的发展轨迹。
 
  海事博物馆共有四层,每一层又分为两个半层,层层叠叠之下似乎就有八层之多了。整个博物馆除了大厅纪念品专柜,几个人员走动管理外,其他各层基本没有管理人员,也没有解说人员。但是,每一件展览品的展柜旁边都有一些小按钮,一按按钮便会出现该件展品的说明资料,游客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看。博物馆首层是讲述澳门作为一个小渔村的历史的材料,有很多以前渔民出海用的小渔船,渔民编织的带有图案的渔网、纱布,有栩栩如生的海边渔家生活场景,也有渔民出海之前祭拜神灵用的祭品香烛之类的东西,里面特别提到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至今在福建、广东一些地方还有在鬼节那天祭拜孤魂野鬼的习俗。第二层是澳门各个阶段的渔船、商船乃至战船模型展览,一艘艘的船舰做工都非常精细,除少数比较大型的模型外,基本都用玻璃柜罩起来,防止游客损害。二楼刚上楼梯的地方有几部电脑,可以向外面发送带有博物馆标志的问候性邮件,小杉和我都向自己以及朋友发送了来自海事博物馆的祝福。第三层仍然是一些船舰模型,比较突出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船舰模型。该处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用文字说明,同时配以图片以及模型,向游客再现了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情景。另外,好友一个很特别的是第三层的中间顶部是一个象征着天空的圆形。因为海上航行,观天象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人们可以根据天空中各种星象的变化知道天气的变化,从而避免盲目出海遇上暴风雨的境况。在圆形天空的下面两边各有两个平台,上面表着十二星座以及其他主要行星的图标,按住任何一个图标,天空中便会显示那个图标对应的星座来。我们几个人觉得好玩,同时将所有的图标按上,顿时间满天繁星闪烁,十分奇妙。博物馆第四层是一些欧洲人,大部分是葡萄牙人航海的历史纪念品,有穿着航海服装的船员、航海地图、船舰图腾等等。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把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好好欣赏,然而匆忙之间已经领略到澳门作为一个有着远久航海历史的城市,其发展的大概轨迹以及特点了。
 
  与海事博物馆相连着的还有一个水族馆。整个水族馆是一条狭长的通道,两边玻璃鬼里养着各色各样海鱼以及海底生物,有的颜色及其鲜艳,一路行走一路参观,有着置身海底世界的感觉。
 
  从水族馆出来,已是半个下午过去。由于我们中午都没有吃饭,已经感觉肚子在咕咕叫了,于是大家直奔澳门著名的小食街观也街。好不容易到达观也街,我们找到一家叫“木偶”的餐厅,吃葡国菜。我们开始点菜,具体菜名记得不清楚了,内容倒是记得,包括咖喱吵蟹、牛排、葡国鸡、吵饭、柠檬煎鱼、鲜虾菜羹、牛尾汤、排骨鲜茄等。五个人很快便将所点的菜吃了,除了牛肉外其他的菜感觉还不错,尤其蟹很新鲜。后来其他四人一直跟我说牛肉很好吃,但是我还是没有动摇,最终也不知道那个牛肉是否美味。
 
  从木偶出来已经接近六点,我们抓紧时间在周围的咀香园(澳门最有名的两家饼店之一,另一家是讵记)饼家店里买了澳门特产杏仁饼以及蛋卷。而后奔向龙皇葡韵,也就是澳门葡式建筑群博物馆,参观极具欧洲、尤其式葡萄牙建筑风格的建筑群。该处有十几个独立的别墅,大致都是两层至三层的楼房,典型的欧洲建筑。据说是以前葡萄牙籍官员住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了写着“土生葡人之家”的标志。这些建筑至今还有部分有人富人居住,也有一些已经为政府收为公有,作为重点文物建筑群保护起来。
 
  到澳门假如不到赌场,便是妄到澳门一趟了。于是,从龙皇葡韵出来,我们坐车到最后一站金沙娱乐城,看看赌场的样子。里面果然热闹非凡。
 
  一天的澳门游在我们登上晚上十点钟的船时宣告结束。白天到澳门,从港澳码头刚下船的时候,看着码头附近的房子,街上稀少的人以及车辆,突然有种回到汕头的感觉。澳门的街上中间没有红绿灯,行人什么时候都可以过马路,车辆是要让人的,这点倒是跟欧洲很多城市有些类似。正是没有红绿灯,显得有些混乱。另外,澳门公共汽车站等公车的人也不像香港那样拍着整齐的队伍,小巴上面限人限座,公车非常拥挤,车还没有到站等车的人已经开始走动争抢着上车了。如此种种,相比较于香港的繁华,都让我们有了澳门只类似内地二流甚至三流的城市而已的感觉。而在船上回头看看澳门,发现夜晚的澳门比白天要生动得多,各大娱乐场所的闪烁的霓虹灯将澳门支撑起来了,不像白天那样有些混乱有些苍白。好想澳门整个城市实际上就是因为娱乐业,偏颇一点讲就是为了赌博业而存在。但是不惯怎样,夜晚的澳门真的生动起来,有些迷人了。
 
  随着从澳门回来,九月份也过去了。到香港求学的第一个月里,我努力让自己适应生活中、学习上的环境,希望可以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玩规玩,始终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的学习,拿学位。所以,在九月份的最后十分钟里,我告诉自己,从明天开始,太阳又是每天更新,生活和学习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嘱咐自己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生活,好好学习,也祝福家里其他的人,然后带着微笑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