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著

学院首页 > 学术研究

[曾哲]

发布时间:2008/01/17来源: 被阅览数: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把中国城市化建设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改造、社会变迁与发展,纳入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礼会、依法治国战略和宪政的视野下,这在中国是一个既有古老的历史意蕴又有其时代崭新格调和活力的研究课题。城市化特别是农村城市化所指涉的现代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均衡和法治等最大宪政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要面临的,而且是欧美发达国家持续发展所面临或不可回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对城市化之宪政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国电影《华尔街》里有这么一句话:“钱这玩意儿永远不会睡觉。”的确,要在华尔街长期立足免予出局,一眨眼的功夫都懈怠不得。,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上你追我赶须臾不敢懈怠与“钱这玩意儿永远不会睡觉”的发展使命有着学理渊源上的统合。有学者指出人类进步活动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笔者以为,作为学者,对现实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仅仅只是停留在史学思考的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下多元文化、多元政治思潮并存的背景下,对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转型与变迁,对中国社会由全面小康建设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感悟和思考应该纳入宪政建设的视野下,才能赋予更深刻的内容和更强大更永恒的生命力。诚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要阐明的主旨 一样: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及其解决之方略,《宪政视野下中国城市化研究》阐明的主旨是:宪政与城市化起源,相互关系及其解决。 从《社会契约论》阐述的j三旨中我们获取的价值信息是: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对广泛  而深刻的城市化改造与变革及其宪政建设无不富有启示意蕴。
 
    作为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农民家庭的儿子,从小就饱受了“三农”不惠的苦难,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根本出路始终葆有特别的情感和无法抑制的深切关怀。细细体悟和考察中国政治动因的历史变革、走向与发展脉络,不外乎会提出三个追问:别国做什么的时候,中国在做什么?别国做了什么而中国又做了什么么?别国为什么那样做,而中国却这样做?如果真正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历史便豁然了大半。笔者不知道是否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或者说能够回答这三个问题,但笔者却能深切感悟融人中国当代宪政历史及现代城市化进程岁月的雷雨。笔者以为在中国真正深刻的法治文化历史(特别是近代宪政文化历史)的悲剧总是饱含着个人献身的努力,绝望的情绪,敢于殉道的勇气,孜孜以求的心理和时间的选择。笔者正是选择了共和国创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之路的发展与民主宪政建设风雨飕飕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段作为本书铺陈叙事的时空维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借先贤司马光的话说:“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一,笔者就是秉持这一宗旨而撰述的。对中国宪政的研究离不开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基本国情,对富有深刻社会生活转型及变迁意义的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同样不能漠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哲学家说:中国人多喜欢面朝昨天,背对未来(中国人总是喜欢在历史回想中生活),①因为一切社会改造活动的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历史的作品也只能是人的作品。今天社会的不和谐现状、城市化现状,今天社会的民主现状与宪政所遭遇的荣辱毁誉与其学术研究的一切成果无疑都将会成为明天的历史,而对今天历史责任的自觉担纲,正是一个宪法学人崇高的使命。笔者正是在这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召下选择研究这一时代性的课题的。的确,抑或笔者很难将这一课题做得很满意、很周全、很深刻,但至少可以从这里窥测笔者对中国民主宪政与城市化理性的历史拷问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引发出启人思考的历史沧桑与现世情致……

二、问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城市化的强力推进是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宪政制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将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放在宪政的视野下展开,传统的学术视域迄今还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乡村小城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为了缩小三大差别,强行将县城以下的城镇改造成农村),此种逆城市化的做法,曾使得当时国外不少学者大为困惑一中国政府的执政者们是否吃错了药,中国的城镇究竟怎么了?  “What is Wrong?”,“中国的经济怎么了”等批评性文章不断见诸国外报端媒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已有敏锐的宪法学者、经济学者和城市社会历史学者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以“城市化”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期刊论文共有3 919篇,真可谓成果累累,一下子成为显学中的学术新贵。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大体上集中于以下十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含农村城市化)概念的梳理辨析;(2)城市化建没的途径与对策研究;(3)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现状及国际问城市化的比较研究;(5)城市化进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6)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研究;(7)城市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8)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和机遇研究;(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滞后因素研究;(10)城市化发展理论的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11)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研究;  (12)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与研究;(13)韩国新农村建设运动对中国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启示与借鉴;(14)国外城市化进程与问题的比较研究等。而以“宪政”为关键词检索出的论文数亦是高达3 644篇(亦非完全统计)。①可见,宪政学术领域也越来越引起法学者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了法学这一显学中的新贵。关于宪政研究的众多成果主要凸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宪政的释义梳理;(2)宪政程序研究;(3)宪政思想史研究;(4)宪政模式及其比较研究;(5)宪政的思想基础及理论探源;(6)各国宪政的历史经验研究;(7)宪政意识的厘析;(8)宪政文化及其精神;(9)宪法与宪政实施有关的机制问题;(10)宪政理论及其变迁;(11)宪政文化比较;(12)宪政与宪法、人权等的关系问题研究;(13)社会主义宪政研究;(14)宪政与发展权的研究;  (15)中西宪政的比较研究;(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等,其研究的范围与程度均空前提高,可谓是我国宪政研究史上空前的学术研究,似乎这个盛景中最精彩最辉煌的片断多集中于人们普遍关怀的“民主法治与宪政推进及建设”。而笔者着意将愈演愈烈的中国城市化运动纳入中国宪政推进的范式及视野下进行研究,或许会在中国宪政之路与城市化发展路径上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刻革命,也一定会在追求建构社会主义美好和谐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咏叹与劲歌。

    有人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之变最值得注意之有三,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说它们都是“天崩地解、社会转型、传统价值发生危机、新思潮汹涌竞变的时代”。笔者以为当下的中国之变不仅仅表见于学术思想的竞变,而更注重在整个社会的程序的实体的迁衍,无疑,中国强力推进的现代化城市化民生的深切之变,更是标识了我们这个时代民族独立创新和谐之精神,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之思想。

    作  者
2006年1月1日
于武汉大学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