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学院首页 > 校园生活

汕头大学第三届法律文化节开幕式暨模拟庭审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07/11/28来源: 被阅览数:

    
    2007年11月23日晚,汕头大学法学院第三届法律文化节开幕式暨模拟庭审活动在科报厅拉开了序幕。本届法律文化节以“学法、知法、用法、普法”为主题,以“倡导社会文化,弘扬法律精神”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法律学习的兴趣,培养政法职业技能,倡导法律文化精神,加深同学对法律意识、法律文化、法律精神的理解,从而培养同学们认真学法、带头守法、公平执法的理念。
 
    校团委喻洪书记、法学院刘国福副院长、法学院党总支苏文记书记、任越、张勤教授、谢宏滨副教授、高胜博士以及院团委吴光皎老师、蔡宗挺老师参加了开幕式。喻书记和苏书记分别为本届法律文化节开幕式致词和讲话。
 
    苏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中国社会已逐渐迈向法制化的道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由于对法律的愚昧无知而产生的违法犯罪事件还是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社会上仍旧存在着相当多的忽视法律、漠视法律的落后法律观念。而着眼于我们在校大学生,尽管众多高校在大学阶段已经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并加强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但事实上却鲜有大学生能真正地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面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任务,汕头大学法学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寻求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同时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展现专业特色,宣扬法律文化,活跃学术氛围,传承社会文化,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营造公正、公平、正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他预祝汕头大学法律文化节圆满成功,希望法律文化节能够越办越好。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模拟英美对抗式庭审。模拟庭审前进行演绎案情的小品表演,演员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双方律师在开案陈词、结案陈词、询问证人等环节表现得非常出色,俨然一名成熟老到、资历颇深的律师,展现了法学院学子的风采。惊人的思辨能力、犀利而富有逻辑的言辞,令人折服。英美式的模拟庭审,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与严肃,也感受到了英美对抗庭审与大陆式庭审的差异。
 
    庭审完毕,谢宏滨教授为我们作点评,指出了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问题和回答环节,现场观众积极踊跃提问,谢老师为大家详细解答。最后,刘国福副院长表达了他的殷切期望,希望我们各位法学院的学子能够发扬和传承法律文化。
 
 
 
附:刘国福副院长讲话内容
 
谈法律文化节
刘国福
 
    一年一度的汕头大学法律文化节今天开幕了,这项浓重而充实的活动,已经成为法学院全体师生共同的节日。它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法律精神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600多所法学院,大部分都办有法律文化节,我们汕头大学法学院的法律文化界节,要办出优势和亮点。下面,和各位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我对法律文化节的一点理解和感悟,希望能对法律文化节举办和发展,有所裨益。从法、文化、法律文化、同学们与法律文化四个方面谈。
 
一、法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法表示公平入水。通常大家认为,法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里的法表示标准、模式。法还可以用来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衡量社会价值、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找出自认为合理的解释。
 
    从文化的角度,法是什么?法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是一种沉浸于血液的理念,是一种对公平正义不懈的追求。但是,矢志不移地追求信仰或者理念,是需要勇气和付出艰辛努力的。当遇到违背法律精神之事,您愿意奋笔疾书或者挺身而出吗?某件事情涉及自身利益,您能够为了法律精神,舍小利而成全大义吗?为了天下的公平正义,您能够义无返顾,我以我血溅轩辕吗?明朝的方孝儒为了维系心中的忠义,被朱棣灭了十族。这是一种高度,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您是自认为是一个普通人,热爱法律的普通人,应该怎样对待法律呢。第一是思考!第二是行动!思考的方式就是质疑。希望同学们要学会用质疑的态度来学法或者重新认识法律,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认可。不思考,怎么能思路缜密,在谈判桌上占得先机,在法庭上说服法官和陪审员。孔子说,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才能学有所成。行动的方式就是解决纠纷,用法律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同学们要有这种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心中法律王国的不倦追求。
 
二、文化
    文,象形字,纹理纵横交错形。化,会意字,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从考古学角度,文化是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或者“文治教化”的简称。文就是知识的结构性积累;化就是教化育人。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一言以蔽之,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是一种习惯。我们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是不是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决定着该国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性格则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文化和每个个体是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讲,是人化与化人的关系,人塑造着文化,文化影响着人,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双向互动、交替上升。
 
    如何解读文化。有人认为,文化=精神文化=文章典籍,文化=传统=过去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圣贤的语录和文献典籍。这就产生了两个误区。
 
    首先,它是把文化仅仅当成了人们口上说的或写在书本上的话,而不是人们生活的现实。这叫只观其言而不察其实,把古人和前人的解读当成了最终的文本。我们知道,人的生活和实践本身才是文化的真正载体,而有关它的一切言说,只不过是对它的解读。
 
    误区之二,是在谈论自己的文化时,忘记了自己,仅仅把古人和前辈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文化,而把自己现实的东西置于文化之外,忘记了当代人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对文化的关注不是关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而是关注古人;不是把广大的民众当作文化的主体,而是把极少数文人当作文化的主体;不是从当代十几亿人的真实的生存样态中归纳出中国文化的特质,而是从古圣古贤的言论中抽象地演绎出这种特质;讲文化只着眼于少数精英而忽视了广大民众。
 
    因此,解读文化,关键的是要研究现实,研究我们的时代生活方式与价值指向,研究我们的民族精神,研究我们民族文化今天所处的历史地位、命运和走向。
 
三、法律文化
    法律不过是将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形成足够影响的生活规则翻译成了法律语言。诚实、守信、慈善、宽容、友爱、同情,对这些品质我们都会由衷的尊重与信从!正是这种尊重与信从决定着法律的内涵与本质,凝炼为法律文化,也就是我们倡导的公平、正义、仁爱、诚实、安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与宽容等。生活规则的不同,塑就了不同风格的法律文化,由此人类的法律文明才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发展轨迹。
 
    中华文明从未间断,数千年来积淀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总体价值观,包括法律文化传统,仍然在极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与思考。因此,建设现代法律文化,应当更多地从中国传统优秀的法律思想中汲取养分。只有从世界的视野看中国,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天,才能在更高的境界去吸收传统法律文化及法律实践之精华,为当今法律文化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分,推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
 
    理解法律文化有助于理解法律制度。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说过:“谁想对某个法律作正确的意义调整,他就必须首先知道该法律的原本意义内容,作法学历史性的思考。” 所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要从研究该国法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着手,将某种制度的形成置于法律文化演进的宏大背景中,在对该国法律文化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后,再探讨某种制度的形成。
 
四、同学们在法律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同学在法律文化的发展中有两个作用,法律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首先,你们要传承法律文化,争取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要深刻理解中国、外国、世界的法律文化。要不管是传承还是发扬,都离不开实践。“纸上得来终是浅,是非经过不知难。” 通过实践,同学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法律文化的内涵,坚定对法律文化的追求。其次,是发扬。沈家本先生有言:“吾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为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为愚。”所以说,改革意在鼎新,后发志在先声。通过扬弃传统法律文化,对外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期我国能全面超越先进法治国家。
 
    法律文化节这样的活动,就为同学们提供了的发挥才华、提升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组织活动能力、加强彼此间交流的非常好平台。可以相信,本界法律文化节一定可以在浓郁我院法律文化氛围,提升我院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全校法律意识,服务社会大众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和成绩。
预祝,法律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
 
2007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