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侨乡·善治②|华侨新村:系统更新以点促面 多方联动聚力治理

    发布时间:2024/11/22来源: 被阅览数:

    2024年3月,汕头大学法学院、汕头大学侨乡振兴研究中心、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发起“专家送智下基层,社科赋能‘百千万’”驻村调研系列活动。8个月来,汕头大学侨乡振兴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走进7个典型村居社区开展驻点调研、走访观察、深度访谈,收集侨乡史料、挖掘侨乡故事,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激发侨乡振兴活力,助力侨乡经济社会发展。

    矗立一座座小洋楼的华侨新村和汕头市第一条步行街——华侨新村步行街是金平区石炮台街道展示历史文化底蕴与经济发展活力的两张名片。华侨新村约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着23栋带庭院独栋侨居,充满历史记忆的“一楼一故事”承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期爱国华侨购买侨房为祖国筹集大量外汇资金的光荣历史。华侨新村步行街于2000年应市政府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号召而开发。当年11月,投资300万元的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首条步行街开业,一时间商铺云集,其繁盛场景成为很多汕头人的共同记忆。

    华侨新村步行街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华侨新村及华侨新村步行街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激发海外侨胞的故乡情怀,促进这座侨乡更好发挥文明传承和文化延续的功能,石炮台街道立足于“百千万工程”对华侨新村片区开展系统性更新,围绕“侨博馆—步行街”两个重要节点,通过空间联动、系统协作以及渐进式更新,力推华侨新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复兴。

    空间联动与优化:

    节点更新走向系统性更新

    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和侨房资源,将历史建筑修缮活化与社区街景营造相结合,华侨新村拟对一栋三层带院子的华侨旧居进行更新,打造一座侨博馆。在华侨新村侨博馆的初始设计中,基于展示与传承、教育与启发、多元与包容、互动与体验等设计理念,通过庭院和展馆内部等实体要素的表达、侨乡主体行为活动的设计,以及历史文化与记忆情境感知要素的构建,致力于生成一个具有深刻精神内涵、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情感认同的充满侨文化、侨记忆的情境空间。从而通过充分挖掘侨房故事、提炼侨文化属性,并通过故事再现、古迹保护、作品展览、艺术表演等途径激发文化共鸣,增强市民对归侨历史的认同感。

    侨乡振兴研究中心师生到华侨新村实地调研

    同时,为有效盘活华侨新村步行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金平区石炮台街道将华侨新村步行街提质升级改造项目列为街道“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积极动员步行街管理方出资400万元对步行街进行升级改造,引入优质新业态,打造“乐活集市”。基于华侨新村步行街的自然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属性,建立了步行街改造的边界规则、身份规则、信息规则等,并搭建起步行街改造的行动舞台。信息规则等,并搭建起步行街改造的行动舞台。通过创新规划设计实现空间重塑与文化融合,通过优化公共配套实现环境品质提升与消费体验升级,通过提供优惠扶持实现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双激发,通过加强利益联结实现多方共赢合作系统的构建。如今,华侨新村步行街更新成效已初现:在经济层面,提升了商业效益、激发经济新活力;在社会层面,集体凝聚力增强、重寻认同感与信任感。在文化层面,潮汕华侨文化嵌入,文化脉络传承。

    研究团队师生采访居民

    在此基础上,石炮台街道基于整体性思维,拟推进文商旅交互赋能,有意打通侨博馆和步行街这两个关键节点,以点带面,互嵌发展资源、互植服务内容、互导客群流量,实现文化IP、品牌影响、宣介平台等的共生共用、融合联动,共同激发消费新活力。同时,拟在侨博馆和步行街之间设立多个景观节点,建立清晰易懂的导视系统,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手机应用程序,以在地和联动为目标,整合片区现有资源,为居民与旅客提供更佳的参观体验,系统性打造宜居宜商的片区环境。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齐头并进走向合作共赢

    系统性改造的多方协同合作是实现华侨新村片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就如同用一张无形的网,将政府部门(以街道为代表)、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商户、高校和居民等多方行动者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一个合作共赢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格局,努力实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平衡与满足,共同推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首先,石炮台街道携手新华社区居委会组织牵头,宏观规划华侨新村整体功能布局,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联动政企社民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以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华侨新村的改造和建设;严格审批改造项目,确保更新改造工作符合社区发展的整体战略和规划要求,为社区更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及时有效地响应居民需求,围绕“社区管理、纠纷调解、民生服务、招商引资”开展基层治理工作。与此同时,在华侨新村步行街改造工作中,为强化集市同步管理,街道积极指导华侨新村步行街管理方探索“一户一码”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一码支付”,升级数据纳统方式,为街道的经济发展增加强劲的驱动力。其中,更有高校科研机构通过课题研究为项目提供理论支持,为更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侨乡振兴研究中心与新华社区开展共建

    社区居委会通过属地管理和网格化管理等科层规则自然进入步行街更新改造工作中,动员并组织团队开展更新工作,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例如曾经有部分居民在步行街更新改造中向居委会投诉噪音污染及垃圾污染,随即社区快速响应,组织物业管理方认真落实整改方案并从中积极调停,最终在两天内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得到居民认可。

    商户作为社区商业活动的主体,积极响应政府和步行街管理方的优惠扶持政策,主动寻求发展机会。通过与物业管理方建立紧密的商业合作关系,实现利益联结,共同推动步行街的品牌宣传、营销策划和市场推广,提质改造步行街,激发消费新活力。

    渐进式更新:

    小步前进走向可持续发展

    华侨新村片区更新改造充分贯彻渐进式更新原则,避免了大拆大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改造,既减少了对现有商业活动的干扰,又允许管理方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改造效果和可持续性。以华侨新村步行街为例,由于时间、资金与人力的局限性,物业管理方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推进步行街的更新改造,先从最急需改善的公共设施区域入手进行美化升级、提质扩容和规范管理,如修复老化的门头和长廊、更新破旧的路灯以及升级招牌、灯箱、广告字等软装。接着,在原有固定商铺基础上增加了50个移动摊位,规划打造以“乐活”集市为主题的体验场景,引入与现有商业氛围相匹配的新业态。而后,通过观察运营情况和市场反馈,逐步扩大新业态的引入规模,并按照功能和客流进行合理分区,包括百货区、美食区、手作区以及儿童亲子互动区。并根据实际成效调整商户数量,把20家固定商贩调整为20家流动摊贩,以更好地迎合消费者需求,逐渐形成整体性的综合性商业街区。在步行街改造工作初见成效后,物业管理方将联合商户对华侨新村步行街金陵路入口及周边进行第二期提质升级改造,以渐进更新降低改造风险,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美化后的步行街公共区域

    渐进式更新理念体现了对社区更新长期性与复杂性的深刻理解,确保了每个阶段的更新都能够为社区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而非简单的表面改观。“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更新模式改造使华侨新村在经历多次微更新后仍能保持活力,实现以点带面的连锁反应和可持续发展,系统性增强社区“造血”功能,加快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