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汕头大学法学院、汕头大学侨乡振兴研究中心、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发起“专家送智下基层,社科赋能‘百千万’”驻村调研系列活动。8个月来,汕头大学侨乡振兴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走进7个典型村居社区开展驻点调研、走访观察、深度访谈,收集侨乡史料、挖掘侨乡故事,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激发侨乡振兴活力,助力侨乡经济社会发展。
东湖社区是汕头知名传统侨乡,常住人口约6000人,旅外乡亲多达13000人。改革开放初期,社区旅外侨胞纷纷慷慨解囊回报桑梓,兴建了300多座府第宅院,形成别具一格的侨房民居。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不少侨眷的外迁,老侨房长期闲置,逐渐破败。一方面,部分衰败的侨房成为危房影响安全;另一方面,在社区建设空间“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闲置侨房造成了资源浪费。如何治理破败的侨房片区,既是侨胞的牵挂,也是社区的“心病”。
东湖社区
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契机,东湖社区全力探索破解侨房治理困境之路。在党建引领下,以“侨房管家”项目为依托,东湖社区两委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广泛动员涉侨资源、链接外部专业力量、激活社区居民参与等,挖掘侨房价值、盘活闲置资源、提升社区风貌、带动文旅发展、建设美丽侨乡,推动东湖社区“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
重新确立组织分工
“侨房房主联系不上怎么办?”“一座侨房多个房主且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侨房房主不愿意把房子拿出来怎么办?”“居民不支持怎么办?”“这么多破败不堪的侨房是否具有修缮价值?”“修好的侨房怎么用?”
侨乡振兴研究中心与东湖社区签订合作协议
为解决侨房产权破碎、房主盘活意愿不强、社区居民支持度不高、改造投入大、利用方向难协调等一系列难题,东湖社区成立“侨房管家”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推进。专项工作小组积极推行“一房一议”“一厝一管”,即按照侨房实际情况和侨胞房主意愿,以代管、托管等模式接受侨房房主的委托,按照“积极实施‘看护型’、逐步推动‘管养型’、个别试点‘公益型’、大胆探索‘运营型’”的思路,对受托管理的侨房进行安全养护、保育活化和运营管理。
同时,东湖社区成立国土组、基建组等核心项目组以及党建组、农林水务组、民政组、办公室和党群服务中心,重新确立组织分工,配合推进“侨房管家”项目。例如,国土组利用无人机等现代设备,勘探整个社区的土地情况和侨房闲置情况,建立侨房信息管理档案;基建组项目招标、合同管理,协调造价公司、设计公司、监理公司、施工单位、运营公司等,对项目信息进行追踪和跟进。据此,东湖建立起覆盖侨房确权、保护管理、风貌提升、开发利用的侨房管家项目全流程运作机制。
识别侨胞多元诉求
多渠道动员涉侨资源
东湖社区内拥有300余座闲置侨房,不同的房主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侨胞们的想法也各不相同,有的侨胞是想保留自己侨屋的使用权,请社区帮忙看管就好;有的是想出租出去,让老侨房焕发新活力;有的则是考虑捐助社区用于公益事业。”社区党委林委员谈到。对此,社区建立统一的侨房台账,在进行侨房资产梳理的过程中也对侨胞进行“画像”。侨胞诉求可归为四类:文化传承者期望社区文化得以延续,视侨宅为关键的文化传承载体,希望其得到妥善保护;情感守护者则展现出强烈的产权意识,这种意识源自情感而非经济价值,侨宅作为他们与社区的情感纽带,承载着团圆和纪念的深层意义;被动管理者没有精力投入管理过程中,期望最小化参与;经济利益追求者更加重视侨宅和宅基地的经济价值属性。
研究团队师生开展采访调研
东湖社区“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社区常通过老人理事会、慈善会等在村社会组织以及各个同乡会等在外社会组织与侨胞联系,积极推动各个同乡会参与侨房产权人联络和动员相关工作,并建立长效的沟通协作机制,逐渐破解“联系不上”“诉求不清”“意愿不强”的难题。同时,为解决侨胞对侨房“被牟利”“被占用”的担忧,汕头市司法局在东湖社区挂牌设立涉侨纠纷化解工作联络点,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合法权益,消除侨胞对于侨房盘活的顾虑。
链接外部专业力量
整合更多社会资源
侨房盘活利用涉及设计、修缮、施工、运营等多个专业性强的环节。东湖社区在社区党委领导下,以多种方式将传统意义之外的非直接相关方——专业运营公司、青年创客、高校智库等专业力量整合进来,在侨房管家项目推进的各环节发挥作用、形成合力。
居民在改造后的“海员俱乐部”
在空间改造后的运营环节发力,才能真正激活侨房价值。社区党建顾问、专业运营团队等力量的介入,为侨房空间的持续运营和激活提供了动力。来自汕头市委党校的社区党建顾问杨老师在推进“支部建在网格上”的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时,为东湖社区策划了五条精品“侨农文旅”线路,将侨房改造片区作为五条精品路线之一,以吸引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群体。近期,东湖社区还邀请新型社团“文化落脚青年组”进驻社区,依托社团力量组织潮汕青年文化主理人、文化大咖、乡村规划师和文化工作者等在改造后的米仓会议室开展研讨活动,以“海边的事业”为主题,共同研讨社区业态营造之路,以点带面,凝聚更多社会资源和力量;从始至终,打通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环节,改变以往政府项目“力量单一”的局面,东湖社区侨房盘活利用获得了持续动力。
村规民约+情感治理
调动社区居民参与
以正式制度为侨房盘活利用提供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为社区居民明确行为边界。东湖社区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逐个网格入户宣传、节假日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出台了《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古村落保护居民公约(稿)》以及《东湖社区“侨房管家”工作规程》等,通过一系列细致的规定和措施,在明确社区自建房建设管理、整村风貌管控、古村落核心区管理等基础上,对侨房确权、保护管理以及开发利用等提供指引,以规范、引导居民在推进侨房管家项目以及社区农房管控、乡村风貌提升等方面的行为。
在建立刚性约束的同时,采用情感治理等柔性措施更能调动社区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首先,东湖社区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党政干部情感教育与培训,鼓励干部与居民的直接互动,增强干部对海外侨胞与社区居民需求的敏感性与同理心,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社区成员的期望;其次,东湖社区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爱国华侨座谈会、大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让侨胞与居民参与到侨房盘活利用中,增强其参与感和归属感;再次,实行信息公开机制,确保财务信息和村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建构主体间信任关系,积累正向情感资源;最后,发挥老人理事会、东湖设计师以及周边高校志愿者等力量的作用,通过举办社区活动、提供社区服务、搭建沟通平台等,增加社区居民的理解与信任。
在当地各级政府部门、侨胞乡亲、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东湖社区侨房得到更为妥善的保育和有效的利用,侨房保育活化工作成效进一步凸显。截至2024年10月,社区已有32间侨房纳入“侨房管家”项目的委托管理范围,并形成了侨博馆、海员华侨俱乐部、树下咖啡屋、米仓会议室、卓厝巷街区等侨房活化保育成果,传统侨乡社区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