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法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公共管理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9/30来源: 被阅览数:

    公共管理系概况

    汕头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于1993年开设行政管理专业,2000年获得行政管理学术型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点(MPA)授权资格,2015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8年获批城市管理本科专业,2021年行政管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位点。公共管理系是粤东地区唯一同时具有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和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授予权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公共管理系拥有较完善的师资队伍,并深入强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扎实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拥有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以及学科交叉融合奠定基础。

    公管系人才培养简介

    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和架构,借助“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以规范的培养方案为载体,以系统的课程设置为抓手,通过科学的培养环节设计,系统化培养学生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专门化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知识与技巧,实践性培育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于未来职业工作的转换能力,重视引导学生成长为学术化并向职业化蜕变。行政管理专业下设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特色方向,以及智慧城市管理特色班,致力于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具有公共服务精神、创新管理能力和交叉研究思维,“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基层”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

    1.文理融通的人才培养内容

    打破传统文理界限,培养学生既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刻理解,又能运用科学方法和量化手段来解决问题,在文理之间交叉融合。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优化完善并努力打造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智慧城市管理等特色方向,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

    2.研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该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 示例一 ★

    侨乡振兴研究中心研学系列活动

    为助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2024年6-8月,侨乡振兴研究中心联手法学院开展本科生专业实习活动,期间全面推进驻村调研。在研究中心7个调研基地负责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前往汕头市东湖新村、建阳村和西社村进行专业实习,各调研基地的驻村调研工作有序推进。

    ★ 示例二 ★

    “汕头大学-汕头学康”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媒体报道基地活动

    3.校地贯通的人才培养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勉励大学生除了书本学习,要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公共管理系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和职业体验的平台,又为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定位打牢基础。

    ★ 示例一 ★

    “汕头大学—鮀江街道”街校合作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乡约盛夏

    “品读蓬洲历史 绘画古城风光”助学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心潮“蓬”湃·玩转古城——法学院联合

    鮀江街道举办蓬洲古城定向越野活动

    “关爱明天,普法宣传”公益课程

    More

    ★ 示例二 ★

    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公管系人才培养创新举措

    1.全方位专业能力塑造机制:“研究+教学+育人”三轮驱动

    公管系人才培养依托“研究+教学+育人”三轮驱动,聚焦全方位专业能力的塑造,通过教学传授专业知识,通过研究探索学科真谛,通过育人培养公共精神。

    ★ 示例一 ★

    相约蓝天创意研习服务课程

    “蓝天致力于用心行动,让爱心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如果你对公益有热情、有想法,我们诚邀你加入蓝天公益之旅。”

    ★ 示例二 ★

    《社会组织实践》课程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机构与本土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在校大学生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认识,2022年4月至6月,汕头市启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汕头大学法学院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共建社会组织实践平台,为该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社区矫正项目实践课程。

    2.系统性理论涵养拓展机制:“专业+平台”两翼框架

    公管系人才培养基于“专业+平台”两翼框架,聚焦系统性理论涵养的拓展。公管系拥有三大省级研究平台: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公共安全与特区治理研究中心、侨乡振兴研究中心,将研究平台嵌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专业人才理论涵养和研究素养的培育。

    ★ 示例 ★

    侨乡振兴研究中心

    汕头大学侨乡振兴研究中心,是汕头大学顺应新文科发展形势而创立的跨学院、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也是广东省社科联批准设立的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侨乡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邱国良教授介绍中心发展规划

    第一,中心高度重视成员的人才培养工作。以项目为依托,中心成员自由组队,共同完成既定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和成员在项目实践中进行交流学习,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有效避免了枯燥式教学;同时,中心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开展相应理论知识学习讲座,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强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尤其是通过驻村调研,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如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这种“从书本到田野”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蓬洲社区围绕侨资、侨房和侨产等核心主题,与多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访谈,共同探讨侨乡蓬洲在侨房活化利用、农村宅基地管理、蓬洲古城管理、鮀济河开发、网格化治理以及侨务工作等多个方面侨资源利用的先进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澄海区建阳村定期开展读书会,对建阳村相关资料开展深入研读,参与建阳村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对建阳村专著开展分工写作,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

    侨乡振兴研究中心师生在华侨新村实地调研

    第二,中心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侨乡振兴研究中心已陆续在石炮台街道新华社区(即华侨新村)、广澳街道东湖社区和关埠镇溪西欧村等地设立调研基地,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中心项目开展主要采取短期调研和驻村长期调研两种形式,特别是驻村调研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基层,亲身体验城乡的生活状态、城乡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种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强化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澄海区西社村开展了为期1.5个月的驻村调研,融入村庄生活,体验其人文精神,了解村民日常生活的路径。学生们通过与社区居民进行广泛交流,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仅锻炼了调研和分析能力,还提升了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华社区团队成员前往华侨新村步行街进行商户调研访谈,收集商户对步行街发展、改造和发展趋势的看法,在为侨乡社区的节点更新建言献策的同时,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学术及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学院领导与侨乡振兴研究中心师生在溪西欧村实地调研

    第三,中心的研究工作始终围绕服务社会。一方面,调研活动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研究中心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反馈给当地政府和居民,为城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实现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参与驻村调研,学生能够亲眼目睹城乡发展的成就与不足,感受到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经历能够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调研活动中,中心成员始终关注社会问题,并多次参与村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东湖社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驻村调研,通过社区田野调查深入社区生活和工作,体验其风土人情、治理模式和社区改造项目相关进程。同时,协助社区组织日常会议、接待办理事项的居民、协助周边高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参与社区接待性事务。并以汕头大学侨韵东湖志愿者身份参与汕头市2024年“多彩乡村 共谱新篇”系列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作为代表发出多彩乡村活动倡议书,协助社区居委工作人员带领参会人员开展“多彩乡村‘百村行’之走进濠江东湖”活动,致力于服务社会。

    3.联动性实践技能培育机制:“理论+模拟+实践”三梁支撑

    综合运用理论授课、模拟训练、社会实践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与专业价值,透过系统的理论授课建立学生的理性认知,主要是专业课程;透过持续的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主要是实验实训和学科竞赛;透过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自觉体悟,主要是公共管理实践课程。

    ★ 示例一 ★

    模拟训练和学科竞赛

    ★ 示例二 ★

    社会实践系列课程

    雨污分流工程调查评价

    新冠疫苗注射志愿者服务

    “乡村复兴少年宫文化教育服务”实践课程

    4.精细化协同育人机制:“书院+学院”双院协同

    学院更专注于学科专业建设,书院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立足“书院+学院”双院协同,将通识与专业融合,“教”“育”并重,完善书院与院系协同育人体系,助力拔尖人才培养。

    2023年3月,开展“耕读研学爱”劳动教育公益课,带领学生开垦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