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系概况
法学院前身法律学系1983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1984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增设了国际私法专业。2008年12月,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5年11月,获得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予权。2019年12月,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律系以培养专业化与职业化相结合,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及优良品质的培养。
贰
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法学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涉外法教学同样强调回到实践中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因此,涉外法实践教学成为检验涉外法教学成果的必要环节。然而在教学中却面临如下的挑战:
1.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如何实现学生既具备涉外法治的基本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更要树立爱祖国、知世界的理念,具备较强的国际法律实践能力。
2.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素材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识别、运用国际法知识开展法律实践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问题。
3.涉外法治人才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衔接问题。传统涉外法人才关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将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外国际法律实践衔接难以解决。
叁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01
确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以培养“精通外语、法律思维缜密、法律文献检索能力强、法律实践水平高”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为目标,创新“竞教研协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性法律竞赛,让学生在参与竞赛中提升外语水平,在教师辅导下提升法律思维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在赛事对抗中寻获法律实践方法,在赛后科研中增强理论水平,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邀请香港资深国际商事仲裁专家康志远先生
举办英语讲座
02
构建“竞赛驱动——教学联动——科研带动”的竞-教-研三协同循环互促的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创新以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为驱动机制的涉外法治人才育人模式。其次,建立以“纠纷解决”为导向的“竞赛——教学联动”涉外法治人才育人机制。再次,构建“竞赛驱动科研——科研带动教学反哺竞赛”的竞教研互促育人机制。
肆
案例的创新点
01
创造性地把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作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能动性育人机制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涉外法治人才育人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备赛和比赛竞争,主动地向跨法系认知、多语言应用、问题导向型思维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靠近。
02
构建了“竞赛驱动——教学联动——科研带动”的竞、教、研三协同循环互促的涉外法治人才育人创新模式
以有效培养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为目标导向,以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为突破口,打破竞赛、教学、科研各自为政的界限鸿沟,通过竞赛驱动国际法教学和科研、教学过程与竞赛过程相互联动、科研带动教学反哺竞赛的方式,实现竞、教、研三协同。
伍
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通过改革,法学院在校本科生涉外法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近几年来,法学院在校本科生的涉外法专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研究计划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累计达67多项/313人次,其中与涉外法相关的项目2个。本科生本科毕业论文涉及涉外法相关的选题也在逐年增加,共计撰写涉外法相关毕业论文40篇。
法学院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在新的培养模式培养下,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根据统计,近10年汕头大学法学院法学(涉外法务英语特色班)出国深造占统计人数的37.08%,获得来自香港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优秀高等学府的LLM或JD学位录取通知书。毕业后从事与涉外法相关工作比例高达63%左右。
汕头大学法学院代表队竞赛成果显著
2011年到2024年,汕头大学法学院连续十三年参加“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和“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在“贸仲杯”比赛中,共获得四次全国一等奖/八强,五次全国二等奖,一次全国三等奖,2014年荣获全国亚军。在“杰赛普”比赛中,则获得八次全国一等奖,五次全国二等奖,更是于2022年获得全国总冠军及国际赛全球32强的历史最好成绩。
法学院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
出版系列教程
近几年来,在学科竞赛的驱动下,通过总结学生参与各类国际竞赛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及问题,法律系教师组织编写了一套《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实训教程法学》,目前已出版《文书写作范本点评》、《常用条约与国际文件适用指南》两本。
与兄弟院校交流获得好评
近年来,法学院先后接待或受邀前往南京审计大学、宁波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同行前来交流,就如果以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为驱动提升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及实施路径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同行院校中起到了宣传示范作用。